DMR數位業餘無線電領域入門概說

        在一連寫了數位ID申請流程、Brand Meister網站伺服器服務申請,以及OSTAR這款MMDVM的設定之後。陸續有些OM,還是有各種不同的問題回應給自己。所以,還是決定,整體性的在一開始,就跨入數位無線電領域這部份,做個通盤性的說明好了。

當然,相信對許多OM來說,應該都是多餘。因為,那~不是都是常識嗎?但,相信對於許多OM還是會很需要,原因無他,畢竟每個人會的都不同,也不是生下來就會。不會總是要有機會弄懂,學會了基礎,跨過了入門,才能體驗數位。畢竟,在現在這個年代,確實也還聽過友人的友人,開汽車開到沒有汽油了,還不自覺,以為是汽車故障了!所以,只能鉅細靡遺的,盡量把每個步驟跟環節記錄下來。期盼可以引導更多人,一起踏入這個領域。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過去類比也都有不同頻帶,不同模式,相信不同的OM都還是會有各自的強項。教學相長,相信在這領域,除了自身的功力可以持續增加之外,也能夠藉此吸引更多人,相信會是更棒的情況。

        這篇,主要是針對跨越入門來加以說明,包括需要知道的名詞跟基本簡易的運作原理。畢竟,就筆者所知,有些玩家確實不得其門而入,甚至於一般普羅大眾對於這部份更是不甚清楚,或甚至於在沒有任何引導助力下頻頻卡關,然後就只能忘門興嘆。期盼這邊,可以一一解惑說明。

        要踏入數位無線電的領域入門之前,最最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合法的「人員執照」跟「電台執照」。當然,例外的應該就是「公網對講機」。這部份,泛指的是Push to Talk Over Cellular Radio(PoC),使用的則是透過電信4G LTE的網路,所以這部份在此就不多加以說明。

        好了,言歸正傳。要踏入數位無線電的領域,前期的準備工作是重要的,這會有效的縮短從服務申請、相關設備設定的時間,得以更有效率的踏上入門體驗的感受。大致上來說,可以切分四個階段,分別是

  1. DMR數位ID申請
  2. Brand Meister 伺服器使用權限申請
  3. MMDVM設備設定
  4. 手持設備設定

當然,也還有更多進階使用的方式。只是,還是得逐步了解,才能更為熟悉。

相對上面所說的四個階段,分別會需要準備到的物品或是工具也先羅列如下:

1.a.電子郵件信箱

(需要收認證信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帳號密碼)

1.b.人員執照

(後續需要拍照進行拼貼)

1.c.電台執照

(後續需要拍照進行拼貼)

1.d.行動電話話機

(需要利用APP進行照片拼貼)

1.e.桌上型或筆記型電腦(可上網行動電話亦可)

(需要利用上面裝置設備來收發電子郵件)

2.a. 電子郵件信箱

(需要收認證信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帳號密碼)

2.b.已申請核準通過的DMR數位ID

(需要以該ID去申請Brand Meister 帳號)

2.c.可連上網際網路的行動電話或電腦(桌上型或筆記型皆可,強烈建議使用電腦操作會相對比較方便,可上網行動電話亦可)

(需要收認證信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帳號密碼)

3.a.已申請核準通過的DMR數位ID

(需用來設定MMDVM設備)

3.b.已申請核準通過的Brand Meister 伺服器使用權限帳號密碼

(需用來設定MMDVM設備)

3.c.筆記型電腦(強烈建議)

(需用來設定MMDVM設備)

3.d.行動電話話機(需具備連接網際網路能力,4G LTE或5G皆可)

(需用來設定MMDVM設備)

3.e. 無線寬頻分享器與可連上網際網路的家用網路

(需用來設定MMDVM設備)

(3.d.與3.e.可同時準備,或僅有其一亦可,差別為使用方式與情境不同,但可同時設定)

跨入DMR數位無線電領域前置準備表
準備物品用途
電子郵件信箱收認證信件
人員執照申請數位ID之用
電台執照申請數位ID之用
行動電話話機1.照片拼貼
2.申請DMR數位ID
3.申請Brand Meister 帳號
4.設定MMDVM設備
筆記型電腦1.照片拼貼
2.申請DMR數位ID
3.申請Brand Meister 帳號
4.設定MMDVM設備
可連上網際網路之行動電話系統卡存取網際網路
無線寬頻分享器存取網際網路
可連上網際網路的家用網路存取網際網路

          好,除了條列出需要準備的東西外,也用表格的方式羅列出來。當然,除了羅列的東西之外,需要進行購買的物品,則是MMDVM的設備,以及手持的數位無線電設備。

          由於這兩類的設備,都有眾多的品牌型號,所以在此也不多加一一說明。但是,在後續的篇幅,會有使用相關的設備,實際進行操作設定說明。MMDVM設備說明使用的是OSTAR這款,手持式無線電設備則為寶峰DM-1801這款設備。

          接下來,還是需要再說些關於設定前需要了解的事情。主要的關鍵是,得先了解運作的原理,再來進行設定,相對會順利一些,「卡關」的狀況也會少一點。特別會在這邊做這樣的說明,主要是目前有發現到,有些人在進行設定的時候,覺得要設定的MMDVM設備,使用起來有發生並不是很穩定的感覺,又或是因為不是很清楚整體運作架構的概念原理,造成的錯誤。

          首先,看到上面的簡圖,先針對每個名詞來說明。

Internet:網際網路,這邊所指的是可以向外(上)連接上網際網路。

Ethernet:乙太網路,這邊所指的,是透過網路線相互連接兩端設備,所構成的區域網路。

Gateway:閘道器,這邊所指的,是一般家用連外的數據機。(若使用的是中華電信的光世代網路,則可視為是那台ATU-R(俗稱小烏龜))

WAP:無線網路存取點,這邊指的可以是無線網路基地台,也可以是無線寬頻分享器。

Wi-Fi:無線網路,從上圖可以見到的是,WAP無線網路存取點跟MMDVM設備之間,是使用Wi-Fi無線網路來連接;MMDVM設備與Notebook筆記型電腦之間,也同樣是是使用Wi-Fi無線網路來連接。

MMDVM:多模式數位語音數據機,後續會使用的是OSTAR這款設備。

Notebook:筆記型電腦,與MMDVM多模式數位語音數據機之間,是採用Wi-Fi無線網路來連接。

RF:Radio frequency的縮寫,為在 3kHz至 300GHz這個範圍內的振盪頻率,這個頻率相當於無線電波的頻率,以及攜帶著無線電信號的交流電的頻率。雖然射頻在定義上是用來指一種頻率,但在日常使用中,常被用來當成無線電的同義詞,以利描述無線通訊系統,如射頻識別。上圖所示為MMDVM設備,與Terminal Device終端設備之間,是以無線電波相互連接。

Terminal Device:終端設備,這邊所指的是手持式的數位無線電收發機。後續,也會以寶峰DM-1801這款設備來加以說明。

          透過上圖,我們可以知道,若是在設定的過程當中,我們要使用行動電話話機開啟Wi-Fi連線,連接到MMDVM設備來進行設定的時候,又需要在MMDVM設備上,設定得要連回行動電話話機分享的無線Wi-Fi熱點。

          在實際的設定上,因為行動電話話機對於使用行動電話系統(4G LTE/5G)網路、Wi-Fi網路功能,以及熱點分享功能的設定,除了與行動電話話機系統(Apple IOS系統、Android)有所關連之外,不同品牌間也有所差異。也因為如此,所以設定上會相對困難一些,也相對比較容易碰到困難。所以,最為建議的方式,便是以上圖的方式,以Notebook筆記型電腦來進行設定,會是相對不容易有問題的方式。

          此外,也正是因為在設定的過程當中,MMDVM設備是使用Wi-Fi連接WAP無線網路存取點,以及Notebook筆記型電腦。所以,還是需要注意MMDVM設備,存取這兩組Wi-Fi的訊號強弱。(這點很重要,也是設定是否順利的關鍵點之一)

          比較建議的方式,是在設定之前,可以利用Notebook筆記型電腦,或是行動電話話機,搭配相關的檢測程式(APP)來檢視一番確認。

若是使用筆記型電腦,可以到MetaGeek官方網站(https://www.metageek.com/inssider/)上,下載「inSSIDer」這套開發用於Windows與Mac OS X的Wi-Fi網路掃描工具。

若是使用蘋果手機,則是可以在蘋果商店先下載並安裝AirPort工具,Android則可在Google Play上,下載Wifi分析儀這款APP來協助檢測,並了解本身所在的環境,Wi-Fi訊號的強弱等等。

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網路上的這篇文章

          之所以特別把Wi-Fi狀況加以說明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所身處的周遭環境,Wi-Fi的環境狀況並不相同,且真實的狀況下,在都會區確實也有非常多干擾的狀況會出現。

從上圖可以看到,一張是密密麻麻充斥許多Wi-Fi基地台(WAP),但只有11個Channel,所以相互干擾的狀況就會相當嚴重,造成使用上會覺得Wi-Fi訊號不穩定。而另外一張圖,儘管干擾的狀況相對少,但是不同的設備,使用的頻道數是重疊,還是會造成一定程度,使用上的不穩定。

在了解上面說明與準備工作,相信先把準備工作準備好,對於後續所需處理的事項,不論是相關服務的申請,或是相關設備的設定,都會更加的順利。

期盼上面的說明,可以幫助到需要的人,下台一鞠躬。

                                                                by BM2HVU @ TPE 2022.12.16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